对话人:
王双 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
(资料图)
李娜 天津日报评论员
“烟火气”里有市井生活,也蕴含着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底气。点旺城市“烟火气”,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李娜:有人说,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在于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烟火气息。早点摊上的人来人往,商业街上的熙熙攘攘,从这些热闹场景中看到的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一角。您认为,应如何理解“烟火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王双:有了“烟火气”,有了人气,城市才能更好发展。城市产业是有层次的,有高大上的高端产业,还要有小微企业等“毛细血管”为产业做配套、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就像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除了发展研发设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也需要餐饮乃至“小修小补”等服务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城市发展需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配套来支撑其整个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升级。而从市场预期和市场信心角度讲,小的产业做好了,市场比较活跃,在释放就业、置业等积极信号的同时,也将为城市塑造有活力的品牌或形象,增强城市认同感。
李娜:就像您说的,民营经济不仅连接千行百业,也服务千家万户。如何支持服务业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助其补元气、添能量、增活力,就成了另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王双:是这样。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来说,首先需要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它们对市场感知的灵敏度高、创新的积极性强,能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让其自由生长,会影响其创新和发展活力。另一个就是稳定性。在保障安全等前提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让这些经营主体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强化一种安定感,使其有稳定预期,也很重要。再就是做好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融资问题、员工子女上学问题等。企业遇到什么问题,就实打实地去解决,职权范围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做好对接、搭建平台等。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健康生长,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滋养,当生长的土壤丰沃、阳光雨露充足,它们本身就能升腾为城市“烟火”,并为提升整个城市发展添柴加薪。
李娜:“烟火气”升腾,看供给端的生机,也看消费端的活力。比如文化、风貌建筑等独特资源禀赋,都是提振消费、聚拢人气的资本,将其充分激活利用起来,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同样重要。
王双:事实上,这是一个如何激活和释放消费活力的命题。关键一点,就是要迎合新兴消费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消费结构里占主体的消费群体喜欢什么,打造相应的消费场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其次是关注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像我们有海河资源,除了让人到游船上玩一玩,能否做到让游客留下过一夜?我们有相声,怎样增强这张文化名片的影响力?这些都需要策划、统筹,资源怎么整合、旅游线路怎样规划,需要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对市场深度开发。再比如打造某些旅游项目,是不是能将游学、研学、体验、农耕等业态融合、集成一下,让更多旅游点释放出来,在一个时空里多提供一些新鲜的消费内容。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市场旺了,“烟火气”就有了。
李娜:说到底,“烟火气”背后是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是既要“国际范”,又要“烟火气”。您如何理解两种不同气质在城市发展中的共融共生?
王双: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一个城市肯定是多面的,是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所谓“国际范”“国际化”不等于高大上,需要吸引国际品牌或高端服务汇聚、有迎合时尚消费的产业,有国际化的物流来承载商品集散和枢纽功能,同时也需要有面向普通民众生活的产业,而后者恰是体现一个城市烟火和温情的地方。提升每个人在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让不同消费群体都能在各自消费层面得到品质生活的满足,宜居、宜业、宜乐、宜游,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内涵之一。国际范也好,“烟火气”也好,适应需求、满足需求,实现供给和消费的动态平衡,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释放消费活力的同时,也会作为一种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彰显出价值。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