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京津冀不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京津冀国创中心”),在策源和转化、成链和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持续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创中心2020年6月获科技部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牵头以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主体组建;同年12月,京津冀三地省市领导签署《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框架协议》,并为之揭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以下简称“天津中心”)也于2021年12月在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挂牌。
(资料图片)
日前,记者走访天津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天津中心加快推动天津优势创新力量融入京津冀国创中心建设,吸引北京创新资源支持天津产业发展,通过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更多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更多科技成果完成“从1到N”的转化落地。
这是一场跨区域的创新接力。参与接力的成员来自大学、京津冀国创中心、企业等主体,接力传递的“物品”是一个个科研项目。在经过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等环节后,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接力
助科研种子落地生根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非坦途,不仅需要契合市场需求的“硬核”技术,还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任何一环缺失,都会导致成果转化之路中断。
这些天,开展创新药研发的南开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杨光正马不停蹄地对接私募基金、银行、药企等潜在投资方。“最近跟滨海创投、天津医药集团、河北康泰药业有限公司等进行了对接,过两天还要跟几家银行碰面交流。”他告诉记者,团队正着手推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创新药研发,已完成实验室开发的全部环节,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发白血病患者人数接近5万人。有专家预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每年患病人数将以10%—15%的比例增长,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占总人数的50%以上,其靶向药市场广阔。而杨光团队的研发项目有望成为治疗该疾病的创新药物,给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但即将启动的临床试验需要大笔资金支持,杨光团队的资金缺口达到700万元。“大学科研团队擅长研发创新,培育创新的种子,但相对技术攻关来说,更棘手的是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生物医药项目研发周期较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外部资金支持,技术成果只能趴在实验室。”杨光说。
前不久,京津冀国创中心与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共同成立生物医药工程实验室,将每年从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筛选出30支团队,由京津冀国创中心调动北京优势资源合力攻关,这给杨光团队带来了希望。
经过系列申请,杨光团队项目成功进入扶持范围。“京津冀国创中心将协调清华大学、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地的十多名研发人员,支持我们的研发。”杨光说,“在资金方面,天津中心给我们团队提供了扶持资金,并协助对接金融资本和医药资源,目前已经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的约有1000万元,正在商讨具体合作细节。”
“通过大学、京津冀国创中心等培育孵化,我们逐步建立高校院所与企业的‘握手’通道,越来越多优质科研种子在京津冀落地生根。”负责天津中心运营的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文军表示,目前,天津中心已推动南开大学、天津医药集团等7家创新源头及市场主体融入京津冀国创中心建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我市多个项目迎来了北京科研资源的助力。此外,通过京津冀国创中心的项目遴选机制,南开大学和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2项颠覆性技术成果已完成项目申报,有望获得科技部专项支持,我市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正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基金撬动
让“创新苗”茁壮成长
原始创新弥足珍贵,但在项目初期,谁又能确保其一定有市场前景、值得投资呢?项目研发周期长、技术攻关难度大等因素,让科技创新项目的早期融资十分艰难。为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科技部、京津冀三省市和社会资本计划共同出资,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基金,专门投资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推“创新苗”茁壮成长。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创新基金总规模25亿元,拟由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出资30%、京津冀三地政府各出资10%、社会资本出资40%组成。通过搭建多种科技金融平台,实现跨区域结构性连接和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三地科创项目迎来资金活水,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二期光电子芯片产业化项目最近刚刚投产,业务订单正在加快处理。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二期产业化项目主要从事微纳结构光芯片与激光芯片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产能打满的话,可年产光电子芯片3600万颗,“通过对接京津冀国创中心科技金融资源,我们获得了1000万元的投资支持。企业还发挥项目‘育材’功能,与中心共建微纳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加快承接三地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项目,并联合培养光电领域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在科技金融领域,政策性母基金对市场的杠杆撬动作用明显。为进一步提升科创服务能力,我市设立了规模超6亿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目前已参与完成5支子基金组建,其中参与北京地区子基金1支,基金总规模超过38亿元。”刘文军向记者表示,子基金的投资方向覆盖了我市重点发展的“1+3+4”产业领域中的6项,投资领域涉及最多的是高端装备智造,已支持京津冀地区16家科技企业,实缴投资额4.75亿元;同时还储备了19支已提交出资申请的子基金,为优秀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通过基金支持、创新接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户天津。在京津两地创业、从事智能仪表仪器生产的天津伟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一。“天津和北京距离很近,我到北京公司和到天津公司的时间差不多。天津在产业配套方面有很大优势,研发人才、产业工人也很有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李兴华对记者说,现在天津公司除了生产制造,也在开展产品协同研发,不少创新成果已进入应用市场。今年上半年,智能仪表仪器在手订单已经超过3000台,接近去年全年总量。此外,公司还承担了国家化工园区监测预警技术、长江流域保护重点项目,发挥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优势,助力产业发展。
“接下来,天津中心将继续强化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生命科技、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等重点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科创服务能力。同时,发挥好天开高教科创园、海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引育一批具体产业化前景的优秀科技成果,持续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刘文军说。(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