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面团能有什么“花样”?
能有多大“出息” ?
(相关资料图)
乡土文化、传统特色如何借助现代技术传承弘扬?
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的路怎么走,怎么实现?
这一串问号,不妨让我们通过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书本子馍馍”的走红寻得答案……
三月的中卫,柳吐新绿,百花争放。
在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院内,村民刘彩萍在电商直播间起劲地兜售着本村的“书本子馍馍”。
视频中的刘彩萍落落大方,普通话虽不标准,但话语流畅自信满满。然而,谁承想这位朴实敬业的“带货主播”,两年前还是一位成天围着锅台转的农家主妇。
在电商直播间南面的食品加工间,刘兴萍、刘珍、周桂娟、冯中玲等平均年龄40多岁的几名妇女,摇身变“蓝领”。调油糖、和面、擀面,在几十次反复揉与擀中,她们用最传统的制作工序将一个个形状、大小、薄厚相同的饼胚制作而成,尽显心灵手巧。
饼胚制作好后要放进架着柴火的土棚中高温烤制。这是“书本子馍馍”关键和最富传统特色的一道工序,也是一项十分讲究的技术活。
今年54岁的艾学军凭着“老道”的经验和技术,火候掌握的十分到位,只需10多分钟,一盘酥脆可口的“书本子馍馍”就可出炉。
纵观院内烟火气,“书本子馍馍”不仅唤醒了人们记忆中的“老味道”,村民增收也更加“掷地有声”。
“书本子馍馍”,又称“土棚子烤馍”,是宁夏中卫的一种民间传统特色面点。
物资匮乏的年代,“书本子馍馍”曾是中卫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食品,但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充盈逐渐成为回忆。
“吃遍了广州的各种点心,但还是想念家乡的烤馍。”永乐村党支部书记韦兴财与表弟的一次通话聊天中,想起了被遗忘的“书本子馍馍”,萌生了重拾老味道,制作传统特色美食的想法。
说干就干!韦兴财召集村干部商议后,将村上擅长制作馍馍的妇女组织起来,在原有配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胡麻油、蜂蜜、芝麻、花生碎等辅料,并反复尝试确定了最佳口味的配比。
2020年1月,春节临近。村民在韦兴财等村干部的激励下,积极参与到制作“书本子馍馍”的“大生意”中。他们将制作“书本子馍馍”拍成视频,通过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广泛宣传。很快,“书本子馍馍”“火”了起来,线上订单源源不断。
韦兴财说,这两年,中卫市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及传统特色美食的开发扶持力度。永乐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桥梁纽带,把党员村民动员起来,挖掘乡土文化和传统手艺,推动传统特色美食工艺保护、传承和创新,让“书本子馍馍”重回大众视野。
在这里,回汉村民共同组成的股份合作社,村民是工人,亦是股东。村民制作馍馍,村干部负责销售,通过合作大家都赚到了“手艺钱”。
“‘书本子馍馍’承载的不仅是浓浓的年味和情怀,也让传统手艺和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村委会主任杨燕说,今年春节前后,“书本子馍馍”卖得异常火爆,最“厉害”的时候,十几个人一天要加工500多斤面粉,线上更是销到了北京、广州、银川等地。
从2020年“试水”到如今成为“网红馍馍”,“书本子馍馍”早已不是春节期间的专属品,其加工生产已成常态,并且有了自己的包装和更“阔气”的生产厂房。
昔日的“干粮馍”带着乡土的气息和非遗文化的魅力,就这样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一块面团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思想观念转变中,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书本子馍馍”借网络走红让永乐村人的思想、认识、观念变了,眼界宽了。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路上,永乐村从“书本子馍馍”起步,又开办了石磨面粉厂和手工挂面作坊,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购置了村集体苹果园,成立了苹果修剪服务队。去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
韦兴财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通过‘书本子馍馍’,在产业发展上就是要突出村民主体地位,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把农户带入产业链中,让乡土物产真正‘富’乡土。”
▌作者:全媒体记者 马进军 汪文慧 杨珮珮
来源:中卫新闻网
猜你喜欢
1.2023年中卫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
2.
中卫建筑彩绘2023传承人培训”硕果累累
3.
好消息!宁夏20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卫市1村入选
4.
喜迎十六运 | 春暖花开 健身运动“热”起来
5.
喜迎十六运 | 春暖花开 健身运动“热”起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