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国产电车令人忧心的四个事实与真相

时间 : 2023-05-04 10:02:26 来源 : 搜狐科技

文/王新喜

这一场上海车展,油电反转的趋势非常明显,分析师和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上海车展标志着中国燃油车时代的结束,而中国电动车企业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变革,远远领先外国同行。

燃油车看起来非常落寞,包括BBA 等燃油车巨头都发布了自己的电车产品,宝马首次以全电动化阵容参加上海车展,没有一款纯燃油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奥迪也是如此,全是纯电车型,没有一款燃油车。

奔驰更不用说,业内直言奔驰已经把压箱底的技术都拿出来做电车了。在奔驰亮相的27款车型里,就包括了1款全球首秀、5款中国首秀及7款在中国上市的重磅车型。

另外,韩国起亚也制定中长期电动化战略。表示从今年起,起亚每年将推出至少一款基于电动车专用平台开发的纯电动车型,到2027年,共计将推出6款纯电动车型。确保在中国市场的成功。

而大众上海车展首日,就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全资公司,目前命名为“100%TechCo”。大众在推进中国市场本土化落地上给钱、给人,不断深入中国市场。

目前来看,上海车展中,燃油车巨头们,一个个唯恐落于人后,表态重视中国市场,中国电动汽车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并非没有隐忧,从中我们会看到几个电车发展的事实与真相。

车展观望情绪依然浓厚,线下燃油车的消费者群体依然庞大

2023年上海车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主角,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看的多,买的少,过去车展火爆下订单的现象并未出现,在2021年,许多新能源车在车展上的限时抢购订单被瞬间抢空,但今年消费者观望情绪依然浓厚,目前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虽然增长较快,但不能忽略的是,一半以上的用户仍会选择燃油车,不少经典车型仍在更新换代。

虽然各家展台重点都是新能源车型,几乎都在有意降低了传统燃油车的展出。但在终端的销量市场里,传统燃油车的情况并不是那么低迷。高端轿车市场,第一名到第六名全是BBA燃油车。数据显示,奥迪A6L这款车型从2月同比增长49.2%增长到65.2%。奔驰C级从2月同比29%到3月同比增长了50%,宝马3系同比增长了63.4%。今年2月~3月,高端轿车市场依然是燃油车霸榜,且同比增长非常猛。

有业内人士曝出,尽管宝马的展台上,以全电动化阵容参加上海车展,没有一款纯燃油车,但在北京的终端市场里,几乎没有做宣传的宝马X1则非常畅销,南三环的宝马4S店在当天就订出了2台燃油版全新宝马X1。而关于全新奔驰GLC长轴距版车型上市后价格公布2-3天的时间里,北京的4S店最少手握15台左右的订单,而那些规模更大能力更强的4S店,手中握着近30台的订单。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是线上热闹非凡,但车展展现出来的隐忧是观望情绪浓厚,下订单的热情不如往年,但线下燃油车的消费者群体依然庞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电动车在2022年占全中国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94%。尽管全球汽车业正面临需求疲软,但蔚来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斌认为,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今年可以增加到40%以上。

今年电车市场份额到底是否可以增长到40%以上,还有待观察,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或许有些过于乐观了。

同质化时代到来,今年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爆款车型

之所以说过于乐观,是因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无论是国产新势力还是自主品牌,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百花齐放之后,但从今年来看,还没有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爆款车型。

车展上,备受关注的几款车包括仰望U8、小鹏G6、高合HiPhi Y、哪吒GT、深蓝S7、腾势N7到极星4、大众纯电ID.7、极氪X、吉利银河L7,新车很多,但真正让人记住的爆款车型不多,人气较高的是比亚迪的仰望U8以及腾势N7,目前订单数字较为亮眼的也是这两款。

仰望U8的下订据说达到了1.3万辆, 4月18日腾势N7宣布开启盲订后6小时,订单达到5367台。

但比亚迪之外,目前车展上其他车企能曝出高订单数以及出圈的车还比较少。

之前的亮点,如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数字化功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中高端电车标配,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这有点像燃油车之前甚至智能手机的发展情况,目前进入到一个难以实现技术突破的瓶颈期,在过去,厂商都在堆冰箱彩电大沙发,但随着如今降价潮的来临,靠堆叠配置提升性价比的时代可能在逐渐结束。未来可能要比拼硬实力,这包括造车工艺以及整体的综合产品力表现。

在上海车展上,日前有网友爆料一位德国人曾来到小鹏展台看小鹏P7i,不看内饰与车机,而是关了几下门,听了关门的声音,然后就走了。有经验的老司机知道,车辆用力关门的声音是能够判断车辆的制造工艺与用料投入,而德国人听了关门声就走,这或许能透露一些信息,国产车重视表面的看到见的东西,但国外专业人士重视看不见的工艺层面,国产车一味在拼智能化、彩电冰雪大沙发,但在制造工艺上的用心程度与做工程度或还有待提升。

大佬放豪言,但高端市场被BBA牢牢占据

目前新势力玩家中,理想的表现还不错,但长期来看,后劲或存不足。毕竟,理想的增程式技术加上“大冰箱大彩电大沙发”三件套的运用,其实是容易被复制的,缺乏足够有竞争力的壁垒。

而现在电车阵营的大佬,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源于这几年冲击高端有些乏力。余承东在继“建议尽快淘汰燃油车”之后,又一次语出惊人,表示:问界M9,比大更大,比豪华更豪华。冰箱沙发大彩电,只是小康水平,这款车将是 "1000 万元以内最好的 SUV"。但从问界目前的销量来看,前景难言乐观。

在上海车展上,小鹏汽车的最新 SUV 车型小鹏 G6 在上海车展中正式首发,该车型引发了业内关注,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联席总裁夏珩表示:G6 是智驾新物种,是实现无人驾驶前的最后一款车!在 2023 上海车展开幕前夕,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更是说出了 "300 万的销量只是车企入场券 " 这样的豪言。

蔚来CEO李斌在继“想不通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燃油车”之后在上海车展上再次曝出金句:燃油车去不了的珠峰大本营,开电车可以去。

一向低调的沃尔沃也在上海车展上也高调向新势力宣战: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学会了;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

事实上,从电车阵营大佬一个个语不惊人死不休放出豪言的态势来看,目的就是想做成高端市场。目前的一个现实是电车高端市场做的并不成功,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高端轿车市场,BBA依然牢牢占据高端轿车市场前列。

高端市场用户认可燃油车豪车品牌,但对电车品牌还存在顾虑,尽管包括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品牌在高端市场的销量正在起来,但是位置还没有坐稳,尤其是轿车市场,国内高端电车成功的车型并不多,高端燃油车当前给到的品牌溢价与产品稳定性以及身份加持效应依然在市场被认可,从产品体验的全面突围以及对用户心智的抢夺,电车短时间内还难以撼动高端燃油车市场地位。这可能是国产电车需要突围的方向。

燃油车巨头不想脱钩,电车不仅仅是国产车的红利

为什么BBA等巨头这么急着要以全电动化阵容参加上海车展呢?核心是BBA不想脱钩。

日本欧洲的燃油车巨头过去几年对于推动电动化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但本届上海车展,却展现了拥抱的决心。这种决心的背后,其实就是不想与中国市场脱钩。

毕竟,如果中国全面电动化了,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必然将以电车为核心进行重构,如果欧洲的燃油车巨头不跟进,那么很可能导致汽车产业链各玩各的,即你脱的你的产业的钩,我在国内构建我的新产业的钩。

但是燃油车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蓬勃发展的时候,那你脱的钩可能就是夕阳产业,因此,欧洲巨头也只能被动的加入电车战场。

欧洲巨头全电动化阵营加入之后,那么欧洲的燃油车与电车市场融合,彼此融合,才有出路。从欧洲电动化全阵营参展来看,欧洲要再次挂钩,还不想脱钩。

从目前来看,燃油车巨头深度融入中国本土化市场之后,与国产车的竞争会加剧,这一场拉锯战,国产车是否绝对会赢,还不能下定论。在电车领域,大众ID系列,奔驰有EQ系列,宝马的i系列和奥迪的e-tron系列。但是BBA过去的电车广被诟病,原因在于它的模式是油改电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宝马电车的产品力也在上来,根据4月第一周大型纯电SUV新能源销量。特斯拉Model Y依然是第一名,第二名居然是宝马iX3。

此外,大众的纯电车型大众ID系列卖的也不错,大众汽车集团 2023 年一季度交付 14.1 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 42%。今年第一季度,大众汽车集团最畅销的三大纯电动汽车是 ID.4 / ID.5、ID.3 和奥迪 Q4 e-tron(包括 Sportback)。销量分别为41,900辆、23,600辆和21,300辆。上升潜力还很大。

也就是说,其实包括大众、宝马、奔驰等燃油车巨头布局中国电车市场,一方面是看到了中国电车市场的发展红利,这个红利不仅仅属于中国市场,由于他们本身的品牌、技术与全球化布局优势,它们在中国市场做好车,可以卖向全球市场,而国产车,更多还是卖给中国消费者。在海外市场,国产车不具备这些燃油车巨头的品牌与市场渠道优势。

因此,这些车企在纯电领域如果在中国市场能取得一定成就,就能赢其他市场,在中国市场能维持竞争优势,将来就会在其他市场获取更大的优势。但中国市场本土玩家在全球化上的能力稍显不足,面向其他市场,燃油车巨头的优势更强大。

结语

中国市场的红利不仅仅属于国产车,未来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还有硬仗要打,现在还仅仅处于前中期阶段。现在说到电车,基本就认为格局已定,是中国车企的天下,其实是过于乐观也不可取的一种认知,事实上还存在很多隐忧,这些隐忧包括当前传统燃油车巨头利润丰厚,他们如果扎扎实实切入电车赛道,潜力不可小觑,而国产新势力在资金、技术上还没有足够的壁垒,很多车企卖一辆亏一辆的现状,决定了他们在短期取得了领先,但要打赢长跑赛,市场竞争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硬实力上的差距决定短跑与长跑选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会不一样。国产车未来的增长其实是有隐忧的,这是令人忧心的事实,也是我们需要看清的真相。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智能新连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