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 天津这十年
主持人:今年31岁的张泽是新天钢德材科技集团天材科技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入职8年,他经历了国企的跌宕起伏,也感受到改革的创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有过彷徨矛盾,但凭着一番干事创业的韧劲儿,在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个人成长。来听记者董朗的报道:
走进德材集团天材公司生产车间,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多台大型设备组成的连续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张泽介绍说,公司最新产品、厚度只有0.03毫米的“手撕钢”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可用于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录音:就是(厚度)0.1毫米以下的钢就可以用手撕开,这个钢就叫做手撕钢。应用于新兴前沿领域的比如锂电池、新能源里面的结构材料也好,基板也好都可以用在那里面,还有一些手机的折叠屏,比较朝阳的行业。)
作为手撕钢研发带头人,张泽8年前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入职当时的天津冶金集团天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最初,他是品质管理部的一名技术员,负责现场原料、产品检验以及轧制工艺等工作。
刚入职时,张泽每月收入2千多块钱,工作一年后,这个数字也刚刚超过3千。对此,他没有怨言,他觉得个人成长取决于企业发展,要积极参与其中。可是当他发现一些落后的管理机制并希望改进时,得到的反馈又让他有些无奈:
(录音:每个月产量咱打个比方是800吨,可能一个合同就2吨或者3吨,但是当时的机制必须是从头到尾挨个部门去审批,也耽误了一些商机。当时我也想到减少一些非相关部门的批准,可能对于部门领导来说,会有一个责任定位不清晰的过程,这样的话就有人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就还是沿用了之前那种比较繁琐的模式。)
2016年初,渤海钢铁集团遭遇债务危机,负债总额高达280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220%。债务压力传导到下面各家钢铁公司,资金缺乏加之管理落后,让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张泽记得,生产不锈钢的精密带材制造业部过去平均月产能在700吨,而最困难时只有300吨,公司生存危在旦夕。
2017年,本市开始全面部署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张泽说,第一次听到“混改”这个词,心情是矛盾的:
(录音:因为混改不仅是改革,肯定还有面临着人员的调整、管理的严格。但是不安中夹杂一些期待,来了新的老板或者新的管理者,我也是想去看看人家私企是怎么管理的,确实也是不能让天材继续的浑浑噩噩下去了。)
2019年1月,德龙集团签署《渤钢系公司重整投资协议书》,2月,张泽所在的天材公司完成混改。改革落地,战投方注入资金为企业“输血”,同时一系列新体制、新机制实施,公司再也不是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模式,而是有着清晰明确的考核制度和任务目标,完成指标就有奖励,没有完成会被处罚。
对于张择来说,混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创新权力从高管下放到基层一线,公司鼓励职工参与技术、产品创新,打开市场销路。有了这样的支持,张泽从2020年起,将目光瞄准不锈钢带领域前沿技术——“手撕钢”。他和同事们一边保证正常生产,一边利用工余时间搞创新。研发过程中,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等前期成本,但都得到公司的大力支持,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王静怡说:
(录音:“因为手撕钢足够薄,所以它在轧制或者是在热处理,经常会由于张力的问题,导致它的带材表面出现严重的损坏,会导致可能大批的原材料损害,不能重复使用,领导还是很支持研发的,给了我们很大施展拳脚的机会。)
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团队成功下线并量产厚度在0.03毫米的手撕钢产品,达到全国先进技术水平,目前,已经收到下游客户订单。除了创新研发手撕钢,张泽带领团队先后完成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
而对于天材科技公司来说,混改三年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2021年和混改前的2018年相比,公司年销售收入增长30%,职工年收入增长26%。张泽说,每位职工都尝到了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未来,还要沿着改革的道路,继续勇敢走下去:
(录音:因为经历了三年混改,大家的心态、心气还有士气都在一个很高的状态。乘着混改的东风,我们也会再接再厉,我们会专注于带材这边质量稳定以及新产品开发,不断的去开发去配合着市场前沿应用,使得我们部门的人员整体的技能水平还有经验有一个大的提高,然后带动公司整体实力的增强,把整个天材科技做得更大更好。)(记者董朗)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