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津北方网讯:“我一直在小任那里理发。我现在老了,腿脚不方便,小任就上门义务理发,每个月我都盼着她来。”“现在磨剪子磨刀的很难见到了,社区志愿者就为我们义务磨刀,特别方便。”“电动自行车坏了,志愿者一会儿就给修好了。”……近日,记者来到北辰区果园新村街朝阳里社区,居民们对社区志愿者赞不绝口。记者了解到,朝阳里社区“为您服务”志愿服务项目中,有不少外地来津工作并在社区定居的异乡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能,为社区居民和老人服务,温暖着社区。
理发结情缘
43岁的任波在果园新村街经营一家美发店。2000年,她从老家黑龙江绥化市来津打工,到现在已经在天津工作生活了23年。这些年,她成为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每个月会定期为社区有需要的老年人义务理发。而每个月与老人们约定好的理发日,也是老人们最期盼的日子。
“每个月都盼着小任来,每次陪我聊聊天,我心里就特别痛快。”74岁的居民霍大娘是任波的老顾客,每次理完发,她还会拿着小镜子前前后后欣赏。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霍大娘曾经很开朗,是社区里的一位热心人,但自从一次不慎摔倒导致胯骨骨折后,老人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甚至有了抑郁倾向。朝阳里社区居委会副书记于虹月说,有一次社区工作人员入户看望,发现老人的头发已经很长时间没剪,任波了解情况后,就带着理发工具上门为霍大娘义务理发。“我们娘儿俩特别聊得来。”任波说。此后,由于霍大娘伤后腿脚不便,任波每个月都会准时上门为老人理发,老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每次都会准备很多好吃的和饮料,盼着任波来家里。
任波刚来天津时,就在朝阳里附近的美发店打工,如今很多找她义务理发的老人,多年前也曾经是她店里的顾客。“义务理发的时候,碰到很多老顾客,如今还能为这些老人理发,也是一种幸福,也总是让我回忆起刚来天津时得到过的帮助。”任波说,刚来天津时自己条件不好,为了省点钱,总是买临期打折的面包,相熟的阿姨叔叔们心疼她,就拿来自己家刚蒸好的馒头包子给她,所以她现在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每次听到一句谢谢,感觉自己被老人们需要,我就特别幸福。”任波说。
真情手艺人
“磨剪子嘞,戗菜刀……”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在社区里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但是居民磨刀磨剪子的需求还存在。48岁的马志军是黑龙江哈尔滨人,如今租住在朝阳里社区,经常为居民义务磨刀、磨剪子,解决了很多社区老人的生活难题。“马师傅本职工作是疏通下水道,业余时间就为居民免费磨剪子磨菜刀,手艺特别好。”居民们说。
而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90后”小伙儿王云龙,则对维修电动自行车很拿手。20多年前,王云龙跟随父母来到天津生活,由于父亲身体不好,王云龙需要一边兼职打工,一边照顾父亲。从那时起,他开始学习电动自行车维修技术。随着维修技术不断提高,他的手艺也开始在社区里派上了大用场,经常在社区里帮助别人维修电动自行车。
去年,社区居委会主任韩克振关注到这个经常在社区里热情帮助他人的小伙子,就邀请王云龙加入“为您服务”志愿服务队,用自己的修车技能为更多社区居民服务。“小伙子手艺好,很多在外面别人修不好的毛病,在他手里都不叫事,都能修好。”社区居民说。除了义务维修,王云龙还会帮助很多社区老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社区里有不少独居、无儿无女的老人,外出就诊看病无人陪诊。王云龙在帮助这些老人就医的时候,总会亲自上楼将腿脚不便的老人背到楼下,老人看完病回家,他又会把老人背回家。
王云龙说,他跟着父母刚来天津的时候挺难的,但身边很多热心的天津人对他们都伸出过援手,所以自己在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尽力报答。从“身在异乡为异客”,到近邻一家亲,任波、王云龙、马志军们这样的志愿者,一直用自己的爱心,在天津传递着爱。(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