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绘就,实干争先。2021年,常州GDP实现8807.6亿元,成为向万亿GDP俱乐部叩门的全国第一城,现代服务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5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十四五”开局之年,常州交上了一份服务业发展的亮眼答卷,主要指标尽显韧性,重点工作亮点突出,新产业新动能不断集聚竞争新优势,为全市“两个定位”和“532”战略实施增添了新活力。
以韧克难开新局 稳步增长“有速度”
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4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8%,增速列苏南第一。其中,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47.7亿元,增长32.1%,增速列苏南第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增速自2021年5月以来连续8个月列苏南第一。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民航旅客吞吐量增幅和全市保费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2021年,全市20个服务业项目入选《2021年度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名单》,获扶持的项目数量和资金总额均创常州历史新高,其中19个项目均为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类,不乏5G、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高端技术,对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作用显著。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储备项目151个,全年完成投资314亿元。其中8个项目入选省重大,19个项目入选省服务业重点,京东智能制造信息服务基地和曹山未来城一期项目投资均超百亿。
文旅作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重要内容,当下更注重内部质效提升。近年来,常州以全域化视野描绘移步皆景美好蓝图,全市旅游年总收入超120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4A级以上旅游(区)点接待人数达470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2%,以环球恐龙城休闲旅游区等5A、4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旅游要素发展集聚区日臻完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标杆培育强引领 两业深融“有亮点”
2021年,常州捧回两业融合“国字号”荣誉,天宁经开区光荣入选第二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成为本批试点中全省唯一区域融合试点。近年来,全市20家单位入选江苏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在全省2020年阶段性绩效评价评选出的51家排名靠前、工作初见成效的优秀试点单位中,常州优秀试点单位占比15.7%,位居全省第二。近期,省发改委公示的第二批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中,常州试点单位再获佳绩,区域、企业试点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二。
常州以两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全面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政策配套,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推动两业融合逐步向10个重点领域发展。为加速政策兑现,常州列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奖励第一批市级内资总部企业,发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领军企业等6项政策兑现。全市首支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设立以来,持续助力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强化现代服务业英才培育,2人荣获第五届江苏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
2021年,常州举办“深融新智造、服务新中轴”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深融发展大会,多维度展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成效,叫响“龙城服务”品牌,35家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本土园区或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常州发展改革委的撮合促成下,今创集团牵手中车戚机公司,从“制造工厂”向“智慧工程+总包服务”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升级;微亿与中天钢铁牵手,打造工厂管理大师、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平台、AI检验检测等新平台。
锚定赛道变速跑 服务大局“有担当”
常州工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广泛,拥有33个工业大类、企业近6万家,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先进制造业“最强王牌”引领生产性服务业“避虚向实”。2019年以来,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产业金融、检验检测等6大领域产业优势日益凸显,2021年6大领域实现增加值1477.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3%。一批质检技术国际龙头、优质载体加快在常州集聚,为制造业输送高品质生产服务的能力更强。
常州以建设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为总目标,全方位支撑构建“核心区+物流枢纽+物流中心”物流网络体系。常州聚盟物流园、常州东港物流基地2家物流基地(中心),成功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之首。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等7个总投资超10亿元的省级重点物流项目完成投资29.3亿元。
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常州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势头强劲。软件信息服务为数字经济赋予强劲动能,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0亿元,比上年增长67.0%。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龙城”品牌进一步擦亮,消费互联网平台向多元化发展,“爱回收”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O2O电子数码产品回收平台,互联网共享出行平台“永安行”和“星星充电”业务布局快速扩张,平台交易额合计增长超70%。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