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天津市津南区文化旅游局、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携手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第五届非遗普查成果展,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此次活动设在津南区文化中心,通过津南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方式进行展播。本次展览规模之大创下新高,展厅面积达2000平方米,包含了20余项津南代表性非遗项目以及杨柳青木版年画、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技艺等4项区外非遗项目,展品将近400件,涵盖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本次展出的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田氏传统木工榫卯技艺、无同竹编等这些津南土生土长的文化“结晶”,是从70个区级及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传承力和市场活力。
金银错传统手工技艺于2018年入选津南区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五代传承人的研习和创新以及津南区的精心培植,这门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相生,博得了众多点击量。“本次展示的作品都荣获过天津市或全国大奖。在用料上,精选细腻的和田玉、千足金;在工艺上,实现了线条宽窄、深浅的统一,纵向连接流畅、横向连接无缝的水平,牢固度达到100%。”金银错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孙人娜说,“参加成果展,一来能够促进我们和其他优秀非遗项目的交流,增加创作灵感;二来,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文化荣誉感和使命感。”
集中展播的非遗作品以视频方式进行展示,拍摄新颖、制作精良,并辅以文字介绍、音乐烘托,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立体化视觉效果,集中展现出非遗项目的静态魅力。为打造动静结合的展示效果,让非遗项目“走进身边、走进生活、映照生活”,津南区文化馆一方面陆续录制推出海下同善文武高跷、河北梆子“银派·达子腔”、董派京东大鼓等20个动态非遗项目“大戏”;另一方面,强化非遗与群众的互动性,与非遗传承人联合开设线上学习课堂,让群众一站式、全方位“云探非遗”。
“下一步,文化馆将延伸非遗成果展示链条,将一系列视频作品推送到教育、民政等系统,让非遗借助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滋润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区文化馆相关负责同志说。
(资料图)
标签: 自然遗产
X 关闭
X 关闭